
織物在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會受到集中荷的作用。衣物被銳物鉤住或切割,使紗線受力斷裂而形成裂縫, 或織物局部被拉伸,致使織物被撕開等,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撕裂。撕裂是由于各種不同的物理、機械、化學等作用,在一般情況下
相關術語有:
(1)等速伸長試驗儀:在整個試驗過程中,一只夾鉗是固定不動的,另一只夾鉗作等速運動的一種拉伸試驗儀。
(2)隔距長度:試驗裝置上兩個有效夾持線之間的 (3)撕破強 力:在規(guī)定條件下,使試樣上從初始切口擴展所需的力。經(jīng)紗被撕斷的稱為經(jīng)向撕破強 力,緯紗被撕斷的稱為緯向撕破強 力。
(4)峰值:在強 力—伸長曲線上,斜率由正變負點處對應的強 力值。
(5)撕破長度:從開始施力至終止、切口擴展的距離。
GB/T 3917.4——舌形試樣(雙縫)法
測試原理:在矩形試樣中,切開兩條平行切口,形成舌形試樣。將舌形試樣夾入拉伸試驗儀的一個夾鉗中,試樣的其余部分對稱夾入另一夾鉗,保持兩切口線順直平行。在切口方向施加拉力模擬兩個平行撕破強 力。記錄直至撕裂到規(guī)定長度的撕破強 力,并根b自動繪出的曲線上的峰值或通過自動電子裝置計算出撕破強 力。
相應的試樣尺寸及拉伸過程如圖中所示。其b拉伸試驗儀的隔距長度設定為100mm,拉伸速度設定為100mm/min。星號標記位置為撕裂終點。
GB/T 3917.2——褲形試樣法
測試原理:夾持褲形試樣的兩條腿,使試樣切口線在上下夾具之間成直線。開動儀器將拉力施加于切口方向。記錄直至撕裂到規(guī)定長度的撕破強 力,并根據(jù)自動繪出的曲線上的峰值或通過自動電子裝置計算出撕破強 力。
拉伸隔距與速度與舌形法一致,圖中1——星號標記為撕裂終點,2——表示切線位置。
GB/T 3917.3——梯形試樣法
試驗原理:按照標準在試樣上畫一個梯形,用強 力試驗儀的夾鉗夾住梯形上兩條不平行的邊。對試樣施加連續(xù)增加的力,使撕破沿試樣寬度方向傳播,測定平均大撕破力,單位為牛頓。
設定兩夾鉗間距離為25±1mm,拉伸速度為100m/min,選擇適宜的負荷范圍,使撕破強 力落在滿量程的10%—90% 。撕裂應沿著切口方向,記錄撕破強 力。
GB/T 3917.5——翼形試樣(單縫)法
測試原理:一端剪成兩翼特定形狀的試樣按兩翼傾斜于被撕裂紗線的方向進行夾持,施加機械拉力使拉力集中在切口處使撕裂沿預想方向進行。記錄直至撕裂到規(guī)定長度的撕破強 力,并根據(jù)自動繪出的曲線上的峰值或通過自動電子裝置計算出撕破強 力。
不同標準要求的夾持角度與試樣的大小都有不同,測試時應嚴格按照所要遵循的標準進行試驗。其中 拉伸試驗儀的隔距長度設定為100mm ,拉伸速度設定為100mm/min。星號標記位置為撕裂終點。
GB/T 3917.1——落錘法/沖擊擺錘法
測試原理:試樣固定在夾具上,將試樣切開一個切口,釋放處于大時能位置的擺錘,可動夾具離開固定夾具時,試樣沿切口方向被撕裂,把撕破織物一定長度所做的功換算成撕破力
從圖中看到的是擺錘試驗儀,右圖為大勢能位置,試樣放置在標志處的金屬夾具上,一只夾具可動,另一 固定在扇形機架上。擺錘受重力作用下落下,移動夾具附在擺錘上,試驗時擺錘撕破試樣但又不與試樣接觸。